《安源工人报》

难忘的过年民俗

时间:          作者:文德一    查看:169   

中国素称“礼仪之邦”,自古就有重视民风民俗的传统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,许多民俗已逐渐被淡化或遗忘。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,过年便是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吃团年饭、看望家中长辈、给小孩发压岁钱、走亲访友这些内容。可传统的辞旧迎新的民俗远不止这些,它们既是一种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行为体现,也是一种质朴的地域文化。

在老一辈的眼里,过年时有许多琐细的做法,每当临近大年三十便例行送灶神、接祖先、接财神、扫墓的套路。接送灶神也就是在家中厅堂里的神龛上毕恭毕敬地装上一炷香,并在门前放响一挂小鞭炮而已。这看起来有些迷信色彩,在他们眼里却是有着一番特殊的寓意。

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下派凡间看护人间烟火的,每年腊月二十三他就得返回天庭述职,所以民间就有这一天送灶神的说法。到了大年初四灶王爷又返回岗位,农家主妇在炉灶前忙活时,心里又念叨着迎接灶王爷,保佑家人平安健康。

辞年,现在似乎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了。吃过团年饭,家中的晚辈去探望长辈或是邻里之间简单地串个门便是辞年,互致新年到来的问候,或听取老人家对新年聚会走访之类的建议和生活上的需求,一般还会携带点吃的东西去慰问。虽然晚辈年后少不了要向长辈拜年,但这一环节却有新旧之别。

以往宗族接祖时,先由族长主持简单的仪式,对祠堂里供奉的本宗族过世长辈的灵位摆上三牲熟食和酒饭,然后鞠躬敬香,组织家人带上祭品扫墓,作揖许愿,告慰亡灵。此举寓意香火不断后继有人,缅怀逝去亲人,不忘先祖恩德。

大年三十晚上守岁的民俗一直流传。一家人吃罢团年饭后围坐一起,或看春晚,或拉家常,吃着年果子品着香茶,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。在乡村仍然有烤柴火的,他们会将早已准备的烟少火旺的杂柴、树蔸放在火炉里,寓意来年红红火火。萍乡人有句俗话叫“三十晚上咯火,十五日咯灯”。家中长辈要直到午夜才闭户,燃放鞭炮,称为关财门。初一凌晨乡村便传响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称之为开财门,既是迎春接福祈愿,又图个新年开门满地红响亮的好彩头。在乡下居住的人家,初一的大门必须是开的,关门闭户则显得不礼貌,也是不吉利的,让人认为有拒客人于大门外的嫌疑。

拜年是新年先行的礼仪,向本族长辈拜年应是上午去,即便是邻近也得按辈分次序,免得对方责怪来者不分长幼、缺乏教养。给对方拜年定是拱手恭候,言表尊称,拜贺新年。萍乡人喜欢给对方说:“过了胜年!过了脸面年啊!”夸赞对方在过去一年财源广进,春节过得丰盈。不论到谁家,得先从大门而入,在门厅处行礼拜年,走侧门是不敬的。

老人家更讲老规矩,初一不扫地,不往外扔东西,要扫应往屋内方向扫,也不挑水,不借钱物,还会郑重其事嘱咐晚辈。这些流传久远的民风民俗,链接着家国情怀,彰显着孝老敬亲的人文关怀。它们看似繁文缛节,其实便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愁。

江西安源工人报社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6346次访问,全刊已有959102次访问